
美术生文化课冲刺想要快速提升成绩,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复习的节奏和把握本来就不多的时间,今天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的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艺体生英语学习:“零基础逆袭法”
高三英语零基础逆袭法:阅读训练
1、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不是知识性的学科。
2、英语是练会的不是学会的。
也就是说不能仅满足于听懂,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反复听说读写练习。有时甚至不需要懂为什么,记住能用就行。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语感有所提高。
3、英语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为今后的工作,甚至终身服务。
阅读应该是高中三年中最应重视的部分了。因为它是培养英语语感,巩固和熟悉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而近年来的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考察。因此,课外阅读时可采用半精读与泛读的方式。
半精读:选长短适中,有一定生词的原文材料或某一种教材。要持之以恒。 要记住,用一本教科书学英语是绝对不够的。
泛读:自助餐及书报杂志。读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理解跨学科知识。读时注意对运用精妙的词汇,短语 或句子做些摘抄。
高三英语零基础逆袭法:课堂学习
课堂上要积极参与,不能做被动的听众。提高课堂效率,珍惜每一次练习机会。
预习:熟读课文,了解生词在文章中的使用,标出难点。
听讲: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是有目的的。别人答题时自己不能不听不练。
记笔记:理解≠记住≠灵活运用 因此,对好的例句、词语辨析、常用句型、文化差异,中英文差异,习俗差异都可作些笔录。

对于美术生文化课冲刺来说,只要基础过关上大学就真的很简单了,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几道美术生文化课冲刺试题,测一测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吧!
1、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
A.②④①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②①⑤ D.④⑤①③②
2、 建设都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新篇章!
(1)【感悟大国风范】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和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和国际重要湿地,享有广泛的国际关注。2009年12月12日,正在全球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际,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说明了什么?
(2)【解读核心词汇】
“生态”与“经济”,似乎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千百年来,人类从刀耕火种走进信息时代,但却始终没有跳出发展的“怪圈”:经济发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能够将这对过去的“冤家”融为一体?
(3)【承担社会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青少年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 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和会 B.国会纵火案 C.《慕尼黑协定》 D.成立华沙条约
4、 有关日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民族构成复杂,有32个民族
B.日本和中国的文字是相同的
C.日本的文化是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D.日本居民以门种人为主
5、 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宜出产不同的水果,下列某超市水果区货架上的标签中,产地标注错误的是( )
A、品名:香蕉 产地:中国台湾 B、品名:椰子 产地:中国黑龙江
C、品名:柑橘 产地:中国湖南 D、品名:苹果 产地:中国山东
6、 11.《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的思想因素在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习气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陈腐不化的思想文化意识
7、 下表是1931~196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欧美主要国家获奖人数统计。由此可见
国家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人数 | 68 | 31 | 6 | 19 |
A.美国教育快速发展 B.美国科技水平领先
C.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D.知识经济在美国初显端倪
上面的题做完了吗?结果如何呢?新学高考专注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就只专注高考文化课冲刺辅导,新学高考给所有高三学子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高考梦想保驾护航,小编真心祝愿所有的高三学子都能迈入理想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