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考生文化课培训想要快速提升成绩,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复习的节奏和把握本来就不多的时间,今天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的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冲刺分享艺考生心态调整比复习更重要
英语:利用边角时间练听力
英语的知识点比较零碎,建议考生在复习英语时,可将目标分解,不要将目标一步指向高考:不要去考虑一张卷子能得多少分,而是将这些分数化为单词、句式和文章,一点点复习。要从*基本的知识入手,准备一本高考英语便携式词汇表,走到哪儿,看到哪儿。背单词时,要对着词汇表像过筛子一样过一遍,会的单词放过,不会的单词抄一遍,以后专记不会的单词。再准备一本高考用的简易语法书,两个月或者40天之内,从头到尾看一遍,并作简易笔记。
历史:发挥真题引领作用
在历史复习的时间安排上,艺术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应根据时间把一轮、二轮糅合在一起。3月、4月复习时,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和世界、中国的空间顺序进行知识整合。在每个阶段中又按政治、经济、思想分为小专题,理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5月,集中学习文史常识和热点问题,重点进行查漏补缺。
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应加大材料阅读练习,发挥真题引领作用。运用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进行练习和训练。真题训练能让学生感受到命题的模式,更好地把握复习重点,了解重要史观的核心内容,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等等。

对于艺考生文化课培训来说,只要基础过关上大学就真的很简单了,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几道艺考生文化课培训试题,测一测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吧!
1、 指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的前进,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另人美不胜收。
B.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批院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C.老将军回想起年轻的时候自己被地主老财通得走投无路,参加了红军,拿起武器跟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D.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2、 下面同学对我国宪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能和宪法相抵触
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75年宪法为第二部宪法
丙:1982年宪法是第四部宪法,共修订了5次,现有138条,1993年为首次修订
丁:第二章是宪法的核心内容,隐私权、著作权、罢工等均出自这一章
戊:第三章“国家机构”多达七节,第一节是“国家主席”;第四章内容最少,只有一条
A.甲和戊 B.乙和丙
C.甲和乙 D.丁和戊
3、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近代以来,有志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至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三 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1) 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自强”指
“变法”指
“革命”指
(3)材料三中所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谷底”到“上升”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何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4、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我国人口密度图”
(1)材料一说明的问题是.
A.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
B.人口数量增长较慢
C.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
D.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
(2)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将会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对此有何对策?
(3)读材料二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一线的东南部地区人口.
(4)读材料二图,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市;山东省和山西省相比,人口较稠密的是省.据图写出藏族人口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5、 世界上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南亚B.东南亚C.欧洲D.东亚
6、 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 福建莆田 | 直隶宝坻 | 湖北川汗 |
康熙十五年(1676) | | 192丁 | 0丁 |
康熙二十五年(1686) | 88丁 | 22丁 | 24丁 |
康熙三十年(1691) | 58丁 | 10丁 | 14丁 |
7、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蚕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上面的题做完了吗?结果如何呢?新学高考专注高考,新学高考自成立以来就只专注高考文化课冲刺辅导,新学高考给所有高三学子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高考梦想保驾护航,小编真心祝愿所有的高三学子都能迈入理想名校!